新刊速览 |《外语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语言模型与人工智能
冯志伟,张灯柯
摘要:本文按照自然语言处理学术发展的时间顺序,分析了人工智能与基于规则的语言模型、统计语言模型、神经语言模型、预训练语言模型、大语言模型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构建一个能够理解世界的模型将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冯志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张灯柯,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语言翻译,计算语言学。
从全文检索到语言计量和语言智能
——语料库研究应用的三个层次及资源
李斌,张艺璇,冯敏萱
摘要:20世纪中后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料库在规模、深度甚至模态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由全文检索到语言智能的巨大飞跃。语料库的分类一般从收录语言材料的地域、时代、语种、语体、语域等层面,或语音、词法、句法、语义、篇章等标注层级,或面向具体的研究问题等角度来划分。但更基本的、却较少关注的问题是语料库的构建和应用是面向学者的语言研究需要,还是面向计算机的语言计算建模需要。本文从语料库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将语料库研究划分为面向全文检索、语言计量和语言智能等三个层次,着重介绍了与后两者相关的期刊、会议和成果资源,助力研究者确定研究范式,构建和使用相匹配的标注语料库,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应用。
作者简介:李斌,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计算语言学。张艺璇,硕士生。研究方向:计算语言学。冯敏萱(通讯作者),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语言学。引用格式:
李斌,张艺璇,冯敏萱. 2024. 从全文检索到语言计量和语言智能——语料库研究应用的三个层次及资源[J]. 外语研究(01):20-27,45.
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的中国国家身份构建对比
——基于语料库的情感分析与主题建模
闫潼,胡开宝
摘要:本研究聚焦外交事件中的国家身份构建,借助情感分析和主题建模,对比分析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中的中国国家身份构建。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明显差异:中方媒体报道呈现强烈的积极情感,聚焦外交作用、外交理念、国际角色、经贸交流、政治文化交流等多个主题,塑造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贡献者、外交纷争的协调者、积极务实的行动者、值得信赖的大国等身份;美方媒体报道的积极情感强度弱于中方,重点聚焦经济利益、外交影响、国际纷争等主题,在以肯定态度认可中国经济强国、外交大国身份的同时,捏造中国利益驱动的生意人身份。此外,国家利益冲突、外交理念差异与媒体价值差异是影响双方对中国国家身份构建的重要动因。本研究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国家身份进行深度剖析,以期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厘清外交事件背后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
作者简介:闫潼,博士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语言数据分析。胡开宝,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语言数据分析。
引用格式:
闫潼,胡开宝. 2024. 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的中国国家身份构建对比——基于语料库的情感分析与主题建模[J]. 外语研究(01):28-36.
隐喻意义机制阐发驻足回眸
——致敬现代语义学问世100周年
孙毅
摘要:在对隐喻机制发起的持续性讨论中,学人往往过度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和概念功能,而容易忽视隐喻构成的基石和底座。究其根本,隐喻也是一种语义现象,对隐喻意义的剖解与分析是开展隐喻深入系统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Ogden & Richards师徒联袂巨著《意义的意义》问世100周年之际,沿百年语义学的发展脉络,以语义学对隐喻的探究为线索,将语义学学者对隐喻的研究成果大体分为经典语义论、语义互动论、形式语义论和认知语义论等几种,依次对其进行盘整与梳理,在厘清隐喻研究丰富硕果的同时,为未来隐喻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
作者简介:孙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当代隐喻学,翻译学。
引用格式:
孙毅. 2024. 隐喻意义机制阐发驻足回眸——致敬现代语义学问世100周年[J]. 外语研究(01):37-45.
批评实在论基础上的话语建构研究
刘立华
摘要:话语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直是话语研究的核心问题,话语对社会现实的建构被认为是这种辩证关系的重要方面。本文在批评实在论的基础上关注话语建构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1)话语在社会现实中的位置和定义;(2)话语建构的行为和互动本质;(3)对话语建构的批评路径。本文认为,作为社会过程中某一元素的意义生产过程的话语对社会现实建构的源动力来自话语本身所具有的社会行为和互动本质、话语与社会实践所构成的层次化以及话语本身所具有的本体论特征。在以上理论视角下,对话语建构进行批评的基础是话语分析者对话语中社会行为和互动本质的解释性批评。其路径具体表现为对话语规范性批评基础上的解释,以及对话语及其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解释。这一批评模式表现为对话语中实践论证的批评。对话语中实践论证的批评是话语主体对问题化的一种协商性建构,也是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一种互动协商过程。
作者简介:刘立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跨文化传播。
从交际(非)典型性看语用学研究新进展与趋势
宫丽丽,冉永平
摘要:近些年来,国际语用学大会主题涉及与现实世界、边缘化现象、(非)包容现象、(非)典型现象等相关语用问题,体现了语用学研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社会发展趋势之间的紧密联系,彰显了语用学学科的实用主义取向。本文参照语用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重点结合第十八届国际语用学大会对(非)典型性现象与问题的最新研讨,梳理语用学研究的新动态,展望其未来发展,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学科发展前沿与趋势特征,促进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开拓与创新。
作者简介:宫丽丽,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话语研究与外语教学。冉永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用学与话语研究。
会话叙事标记在医患互动中的语用缓和呈现
朱冬怡
摘要:会话叙事标记是出现在会话叙事话语中的标记构式,它可以开启、推进或结束会话中的故事讲述活动。本文以医患互动查房录音为语料,叙事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发现叙事标记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言语符号,从人际驱使和确信度保障两个层面实现了医患叙事的有效话语引介,并体现出其揭示叙述者叙事话语态度、调整叙述话语力度以及延伸叙事言语行为广度的语用缓和呈现特征。其中,成事型叙事标记的使用间接表达施为力度的弱化,有效地展现了医患双方合作性与协商性的隐性话语特点。
作者简介:朱冬怡,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会话叙事,医患话语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
詹成,黄静
摘要:新文科建设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提倡用新范式丰富既有文科专业内涵,这契合国际组织语言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在梳理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具体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尝试建构国际组织语服人才的能力模型,提出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的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以翻译类课程为例,分析依托翻译专业教学进行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包括:(1)引入全球性议题,开展问题研究,体现新文科的世界性;(2)采用情景教学法,开展模拟教学,夯实新文科的技术性;(3)善用案例教学法,还原职业情境,回应新文科的时代性;(4)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新文科的中国性。
作者简介:詹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育,口述影像。黄静,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教学,翻译学。
詹成,黄静. 2024. 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J]. 外语研究(01):62-67.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译者群体行为研究
李正栓,吕欣
摘要: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诗词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涌现出不同的译者群体。然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聚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将翻译此词的译者视为同一译者群体,从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层次出发,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同一译者群体的不同译者在两个翻译层次上行为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提升这一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以进一步指导和阐释翻译实践。
作者简介:李正栓,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翻译,典籍英译。吕欣,硕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翻译。
《木兰诗》中的情感资源及其传译效果对比分析
朱义华,冯小宸
摘要:《木兰诗》情感资源丰富,对木兰英雄气概的塑造功不可没。本研究以《木兰诗》及其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评价理论入手,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对比分析了Hans H. Frankel、汪榕培与许渊冲三个英译本对于原文情感资源的语义传递程度与传译效果。研究发现,三个译文文本对原诗情感资源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显化处理,且对其中的显性情感资源近乎全部进行了对等语汇还原,但在面对隐性情感资源以及其他情感语义表征手段时,不同译者对细节的复刻则有所不同。国内译者在翻译时努力为读者还原情感氛围,国外译者则倾向于直接地定义情绪。本研究将为《木兰诗》多维语义的传译与中华文化典籍情感资源的精准翻译及其批评提供启示。
作者简介:朱义华,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典籍翻译,外宣翻译。冯小宸,硕士生。研究方向:外宣翻译。朱义华,冯小宸. 2024. 《木兰诗》中的情感资源及其传译效果对比分析[J]. 外语研究(01):74-81,94.
11《海国图志》概念译介与近代中国世界观建构
孙一赫,王海
摘要:《海国图志》是首部国人自主编制的世界地理百科全书,收录大量地理学知识与世界新概念,构建了符合时代发展阶段的完整世界体系。魏源及其编译团队以当时国内外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中国社会文化与国人认知,分别采用“音译”“概念添加”“语内变形”“引用”四种翻译方法,转换和呈现世界新概念。《海国图志》构建了完整、多元、相对平等的世界新体系,对当时中国人心目中原有的世界格局带来冲击。但《海国图志》的世界体系也呈现了“等级化”特征,这显示了以译者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心目中原有世界秩序的留恋和维护。本文以《海国图志》的世界概念译介为例,分析其译介方法及构建的近代中国世界观。
作者简介:孙一赫,博士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王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新闻史,汉学翻译,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引用格式:孙一赫,王海. 2024. 《海国图志》概念译介与近代中国世界观建构[J]. 外语研究(01):82-86.
12论海德格尔“作为转渡的翻译”
胡其维,蔡新乐
摘要:海德格尔将“翻译”释为“转渡”,实则改写了翻译的名与实,开启了存在之真理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本文试图阐释作为转渡的翻译的含义及其在《巴门尼德》中的应用,阐明它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将转渡思想引入翻译研究,是开展翻译存在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可以引发对“翻译即译意”和“翻译本质”两方面的反思。
作者简介:胡其维,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学。蔡新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翻译学。引用格式:
胡其维,蔡新乐. 2024. 论海德格尔“作为转渡的翻译”[J]. 外语研究(01):87-94.
13极简文学史:俄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管窥
冯玉芝
摘要:国别文学史比较研究目的在于文学的进化,其价值与标准从历史中产生,也由历史来判断。俄国和中国文学的渊源与影响是学术史的重要课题,其历史分期和术语庞杂,研究模式、方法和类别相当多元。对比和审视俄国和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揭示俄国文学对中国文学发展及影响的发生学机制,界说和阐释中俄文学史的相互比照关系,透视中国文学受俄国文学影响的历史环境制约点,有助于厘清中俄文学关系演变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学史疑问。
作者简介:冯玉芝,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俄国文学批评史与小说史。引用格式:
冯玉芝. 2024. 极简文学史:俄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管窥[J]. 外语研究(01):95-99.
14
美帝国的政治疯狂与精神分裂症
——戈尔·维达尔《华盛顿特区》的权力欲望解析
代显梅,徐瀛
摘要:美国现代小说家戈尔·维达尔在其小说《华盛顿特区》中以犀利的文笔和深刻的政治洞察力描绘了一幅幅权钱交易的骇人画面,挑开了美国政治文明的虚伪面纱,使我们得以目睹貌似普世的美国民主价值观的本质,为理解当今美国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通过剖析小说主人公克莱·奥弗伯里及其岳父的政治形象造假、权力欲望对亲情的伤害,以及他们为了摆脱仕途隐患串通医生制造的“精神分裂症”事件,揭示美国政客疯狂的权力欲望对家庭与个人造成的毁灭性后果。
作者简介:代显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当代英美小说。徐瀛,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与文化。
引用格式:
代显梅,徐瀛. 2024. 美帝国的政治疯狂与精神分裂症——戈尔·维达尔《华盛顿特区》的权力欲望解析[J]. 外语研究(01):100-105.15从“事件性”到“去事件性”:论帕慕克小说创作的转型
陈玉洪,彭叶
摘要:帕慕克较早作品具有“事件性”,而晚近作品具有“去事件性”,这种反差反映了帕慕克对待民族传统智慧和西方现代知识态度的变化。这位曾经拥抱西方的知识分子在晚近作品中向传统之根回归,通过塑造“不合时宜”的人物形象,揭示被世俗化、现代化话语所压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赋予其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较早作品中的人物忠于事件,回到实在界的空无,向他者敞开并与之融合,从而创造新的文化符号,改写传统文化体系。相反,晚近小说中的主人公拒绝事件,停留在东方古老智慧的先验框架中,是作者文化立场和创作心态转变在文本上的征兆。事件性讽喻了土耳其人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间不断自我革命、自我扬弃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陈玉洪,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彭叶,硕士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引用格式:陈玉洪,彭叶. 2024. 从“事件性”到“去事件性”:论帕慕克小说创作的转型[J]. 外语研究(01):106-111.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精彩